(1)什么是癌症
“癌症”的英文cancer起源于拉丁文,直译是“螃蟹”。人体细胞由正常变成异常的癌细胞,再聚集成实体肿瘤,继而再变成恶性癌肿。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穆勒博士在显微镜下发现,癌症是由大量的癌细胞聚集起来形成的。他发现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大不相同,具有超强的分裂能力,非常“饥饿”地攫取组织中的营养而快速地生长。如果用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癌细胞图片,就可以看见癌细胞活力十足,伸出很多伪足,有极强的附着力,从外形看就像一只大螃蟹!
癌症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死因,2020年近1000万例(或近六分之一)死亡由癌症导致。最常见的癌症是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直肠癌以及前列腺癌。
(2)我国癌症负担现状分析
2024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22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2022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约为4,824,700例,相比2020年增加25万人,其中男性患癌人数2,533,900例,女性2,290,800例。
根据统计估计,2022年癌症死亡人数为2,574,200人,相比2020年减少43万,其中男性死亡1,629,300人,女性944,900人。
从年龄分布来看,全癌种的发病率在0-34岁年龄组相对较低,从35-39岁年龄组开始显著增加,从55岁开始急剧增加,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峰值。
(3)癌症的特点
潜伏期长:从免疫力下降,癌细胞无法被杀死开始,到形成米粒大小的肿瘤,平均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部分癌症的形成甚至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癌前阶段,往往难以“发现”。
发展迅速:从癌症早期发展到中晚期,平均只需要1-3年的时间,甚至只需要数月的时间。癌症要么难以“发现”,“发现”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发病率高:2022年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为482.47万例,发病率为203.32/10万,高于世界癌症发病率的201.61/10万,且有年轻化趋势。如果按照平均74岁计算,我们每个人的患癌概率是21.42%!①
死亡率高:2022年我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574,200人,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死于治疗,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40.5%,远低于发达国家。 诊疗费高:《柳叶刀》杂志2016年发布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中国,肺癌、胃癌等六种常见癌症治疗费用约为6.8万元/年。癌症治疗费用动辄数十万,五年生存率却很低。
(4)癌症的发展过程
癌症的形成可分为癌变潜伏期和癌症期两个时期:
癌变潜伏期始于第一个质变,就是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变成癌细胞,游离分散存在于器官组织之中。这些癌细胞一旦逃过免疫系统的剿杀,就会越聚越多,形成实体瘤。
瘤体内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吸引新生的毛细血管长入瘤体,造成了第二个质变过程,即大量的血管长入瘤体,使癌细胞获得丰富的营养,造成细胞分裂的速度呈几何级数疯长。同时癌细胞可以脱落入血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造成对其他器官的占位和损害。癌细胞无限增殖和癌细胞转移,是癌症期名副其实的两大特征。
(5)常见的癌症有哪些?
(6)癌症高危人群
①年龄因素
年轻时患癌概率较低,从35岁开始增加,55岁以后急剧增加,在81岁左右达到峰值。
②患有结节、息肉、炎症者
5-10mm肺结节是肺癌的患病率是6%-28%; 5mm以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达到20.43%,其中8%-16%为恶性肿瘤。乳腺的囊性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口腔白斑、慢性迁延性肝炎、子宫颈烂、长期不愈合的破溃等都被列为癌前病变。(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6版)》)
③慢性病毒携带者
在我国全部的肝癌患者中,有84%的患者都检查出了HBV病毒。曾有数据显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患肝癌几率是健康人群的6.37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确诊的癌症中约有13%可归咎于幽门螺旋菌、人乳头瘤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致癌性感染。
④有不良生活习惯者
烟草使用、酒精消费、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和空气污染是癌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烟草,吸烟可导致肺癌、喉癌、膀胱癌、胃癌、宫颈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肾癌等,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
⑤家族肿瘤病史
统计显示,原发癌患者有肿瘤家族史的占比是14%-50%;65岁以上的老年癌症患者,二次患癌的概率是25.2%,而年轻人只有11%的几率。
⑥爱好熬夜者
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经常熬夜能增加风险的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几乎涵盖了所有癌症类型。
⑦存在不良情绪者
调查发现,有40%-80%的常见癌症病人,如胃癌、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具有经常压抑不良情绪、好生闷气、易于发怒等C型行为特征。 不良情绪可以导致胸腺退化,扰乱T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抑制抗体反应和吞噬细胞的功能,为癌症的发生提供了温床。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癌症的风险比性格开朗的人要高出15倍之多!
(7)常见的体检方式及弊端
肿瘤标志物常被当作是防癌体检方式。 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标志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激素、癌基因产物等。然而,只有当肿瘤长到相当地大,肿瘤细胞分泌到血液中的这些物质才能达到被检测出的程度。扎心的是,肿瘤标志物不适合用于癌症筛查,早已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
循环肿瘤细胞简称CTC,是实体肿瘤的脱落进入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远处转移,也不适宜用作防癌体检。
循环肿瘤DNA简称ctDNA,是由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的DNA,是一种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常被用作肿瘤早期诊断、发展过程监测、预后判断、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因此,ctDNA也不能用作预警是否有发生癌症的风险。
B超、核磁、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只有在肿瘤长到相当大的时候才会有阳性发现的可能,在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但同时也意味着,发现时,往往已处于肿瘤阶段。此时未免为时已晚。
(8)癌症风险预警检测是什么?
肿瘤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癌细胞开始,到形成一个绿豆大小的肿瘤,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在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癌变信号,比如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蛋白和酶、细胞因子、微小RNA等,这些就是“癌症风险因子”,检测它们表达的数量,就可以评价癌症风险程度。
比如一个健康的人变异成了猴子,身份发生改变后,两者的毛发不同,基因不同,饮食结构不同,“排泄物”物也不同,这些都是区别两者的重要依据。虽然癌细胞没办法直接计数,但通过检测其分泌物的量,就可以大致判断癌细胞的数量级。 这个检测与临床诊断最大的区别是可以检测到癌症形成的风险有多高,进程如何,为癌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把防癌关口前移3-5年。
(9)什么是癌症风险因子?
癌症风险因子是细胞致癌基因在突变过程中复制、转录、翻译、表达各个阶段形成的细胞发生癌变的信号:微小RNA、信号蛋白和酶、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因子。通过化学发光法/实时定量PCR/质谱分析(LC-MS/MS)技术平台,可以定量检测那些生物特性较稳定的分子信号,即“癌症风险因子”,并根据它们表达的数量,评价癌症风险程度。
(10)癌症风险因子可预警癌症种类
(11)癌症风险因子类型及意义
①男性: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胰腺癌、鼻咽癌、膀胱癌、睾丸癌、前列腺癌。筛查范围占所有癌症发生比例的81.2%②
②女性: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胰腺癌、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筛查范围占所有癌症发生比例的71.8%②
(12)检测方式
静脉采血10毫升。
(13)风险等级评分及健康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①郑荣寿,张思维,孙可欣等。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3, 45(3):212-220.
②癌症患病比例参考中国癌症中心统计2020年数据